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有股比例与管理授权: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
2013-11-20 15:38:38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CIF)讨论稿,2013年11月18日

[PDF全文阅读]

国有股比例与管理授权: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

高蓓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混合寡占博弈模型,分析了国有企业应如何选择国有控股比例及适当的授权激励合同。研究发现: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国有企业会放弃相对表现激励合同,选择利润收益合同作为占优管理授权;国有控股比例的不同对经理人的行为约束亦不相同;当国有企业仅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时,国有企业会将私有企业挤出市场,成为市场垄断者;在没有管理授权且国有控股超过40%或在利润收益激励合同下,国有企业将选择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化作为目标。上述结论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股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有控股比例  管理授权  混合寡占

一、引言

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实践,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国有企业重新恢复了活力,并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国有企业中“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腐败案和巨额亏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一深刻阐述和重大决策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注入了活力,坚定了信心。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管理授权和国有控股比例问题上走到了十字路口,与管理授权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多重目标下的最优国有控股比例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如果说之前的实践及争论主要集中于要不要以及如何民营化的问题,那么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抓大放小,但是对于抓在手里的“大”是否控股以及控股多少最好并没有充分研究。实际上,国有控股比例过高不利于鼓励投资积极性,反而可能造成垄断,而国有企业的垄断则会扩大收入差距,并对经济增长不利(陈钊等,2010)。但如果控股比例过低,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忽视社会目标。因此探究合理的国有控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实行恰当的管理授权,将在未来有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实现股权结构的优化,并实现其盈利和社会效益目标。

本文通过建立混合寡占模型,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产量为竞争策略变量而展开的Cournot竞争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探讨的问题包括:第一、如何决定不同企业目标下的最优国有控股比例才能更利于其自身发展;第二、在众多的管理授权激励合同中如何选择最优授权;第三、上述决策会对整个市场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全文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将寻找到最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管理授权激励合同和国有控股比例。

二、文献综述

……

三、建立混合寡占竞争模型

……

四、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

五、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