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讯】“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会议召开
2024年11月15日,“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主办,世经政所研究员薛力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镭发表致辞。
王镭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外交实践传统,把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上升为理论,讲清中国外交的学理逻辑,进而通过理论凝练指导中国外交实践。要加快构建中国在外交领域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外交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外交故事。
会议第一环节主题为“礼治秩序与当代中国外交”,由《拉丁美洲研究》执行主编刘维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野做了题为“从中国之内到中国之外:欧洲与东南亚的礼治秩序”的发言。他强调正向格义的重要意义,即运用中国本土的经验解释中国之外的实践。他认为,基于中国本土构建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一定就是传统的,西方国家关系理论也不一定是普适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彭博副研究员以“新礼治秩序的理论构建与外交实践”为题,指出新礼治秩序是传统礼治秩序基本特征与当代国际秩序核心要素深度融合的结果。当代中国外交践行了新礼治秩序的三大核心特征,即新兼容性、新差序性和新关系性。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新礼治秩序将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即世界其他地区同样可以建设符合自身情况与特色的区域秩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陈康令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传统东亚礼治的近代衰败教训与现代转型的可能”。陈康令指出,传统东亚礼治面临西方在理念、利益和力量等维度的冲击,近代中国未能及时顺应世界大势,导致传统东亚秩序最终崩溃。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不能局限于使用传统地缘政治概念,更要使用“网缘政治”等新概念来分析和研判全球趋势的发展走向。
重庆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苗蓓蕾则分析了儒家、道家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影响。苗蓓蕾指出,中国新时代外交是对儒家重视人和人之间关系思想的发展,也是对道家“道法自然”、“有为有所不为”思想的继承。这令中国外交格外强调“主权原则”,尊重他国主权、强调双方相互尊重与协商,相应的提出了“三大倡议”、重视伙伴关系。
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席寒婷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礼治秩序结构:汉代与当代表现”。她借鉴传播学5W理论,构思出中国礼治秩序结构的五大要素,并建构了涵盖礼治主体、内容、载体、客体和目标的分析框架。进而,她分别以汉代的纳贡制度和新中国的伙伴外交作为案例,论证了框架的合理性。
会议第二环节主题为“天下等传统概念与当代中国外交”,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李隽旸主持。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赵汀阳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德”为题,指出中国的“德”与西方语境中的“道德”有所不同。“天下”中的“德”是伦理学上的“德”,是“让他人得利”。当今世界深层次的不平等是知识的不平等。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不平等可通过建立“瓦尔堡”图书馆的方式加以解决,进而推动世界走向“知识天下”。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和合主义视阈下的中国大国外交”。他指出,和合主义的本体论前提是“关系”,认识论框架是“整体”,方法论特征是“中庸”,意义论指向是“共享”。在“和合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应追求大格局、多层次和高质量的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晓教授以“共生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为题,提出了“共生主义有利于处理多元主体间关系”的观点。他指出,“共生”理念是对西方“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超越,并且明确了“共生”的六大要素:世界是多样的;多样意味的差异;差异可以是生生之源;正确对待差异;共生超越共存;共生是世界的希望之所在。
中国政法大学杜哲元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积极与消极: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张力”。他指出,天下观的张力源于概念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体现在范围、扩展力度和扩展方式的模糊性。天下观张力的一端是积极天下观,另一端是消极天下观。在二者的引导下,中原王朝分别形成进取型安全战略和保守型安全战略。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逄锐之副研究员以“儒家战略文化:从四夷咸服到不治四夷”为题,分析了儒家战略文化的变化。他基于对儒家文献的分析,指出南宋之前,儒家的战略文化几乎都将“四夷咸服”作为目标和要求,而南宋到明朝“不治四夷”成了主流。
清华大学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悦、世经政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肖河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白云真教授、世经政所薛力研究员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最后,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薛力研究员对会议以总结。他指出,核心内核的提取非常重要,理论创新需要关注并基于核心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是个大议题,需要集合大量学者的智慧、久久为功,为中国外交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供稿:中国社科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所张靖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