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观中国 |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2021-12-28 13:57:00

本文来源于微信订阅号“观中国”2021年12月22日

  观中国 |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12月20日,“全球战略对话(2021):开放型世界经济”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经济复苏:加强全球经济政策协调”“新时期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双碳’目标与全球合作”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谢伏瞻,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放合作是世界民心所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致辞

  谢伏瞻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开放型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直面风险挑战,找准问题症结,探求发展方向,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有益思路和举措。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建设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谢伏瞻就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切实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要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机制的作用,共同反对转嫁风险和危机的不负责任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二,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放合作是世界民心所向,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始终为全球贸易发展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保驾护航。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第三,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推动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共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各尽所能作出减排贡献,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增长活力和韧性。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致辞

  周树春指出,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世界版图,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深刻重塑,人类交往和各国联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智库和媒体要增强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既直面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推动全球发展始终站在正确的一边,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为此,周树春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做“经济全球化支持者”。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第二,坚定不移坚持开放发展立场,做“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者”。维护以世贸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让“开放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坚定不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在推动世界发展进程中,更加自觉地把本国发展同全球发展统一起来,把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同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站在世界发展潮流前沿,致力于人类共同发展进步。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今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9%。较7月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报告表示,“下调2021年全球增长预测值的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预测增速放缓”。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科学与创新部主任娜塔莉娅·伊万诺娃发言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仍在脆弱中艰难前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科学与创新部主任娜塔莉娅·伊万诺娃 (Natalya Ivanova) 表示,价值链、供应链因疫情受到很大冲击,重构价值链、恢复国际贸易,需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主义原则。需要警惕技术垄断现象,未来世界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新的价值,竞争应是公平、开放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全球价值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其可行性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各国应重塑全球价值链,各参与者要重新定义各自的角色和位置,以实现效率和安全之间的更好平衡。为了让全球价值链更具可持续性,各国之间需要进行互助,也需要内化,但不应把这种政策调整进行政治化。各方必须放下分歧,团结抗疫。

  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子俊发言

  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子俊 (Chandran Nair) 认为,面对疫情,人们首先应该反思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如何维护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将疫情当成一种政治工具。中国强调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引领世界的正确发展模式。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前所长吉野直行发言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疫后复苏非常关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前所长吉野直行 (Naoyuki Yoshino) 表示,亚洲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预算出现下降,政府基础设施支出存在困难,值得关注。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阿马尔·巴塔查雅发言

  在今年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197个与会国家达成了加快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并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阿马尔·巴塔查雅 (Amar Bhattacharya) 认为,科学已经清晰地证明了全球变暖趋势的严重性,人们需要把温升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实现净零排放。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本国减排目标,但更艰难也更重要的是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兑现承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发言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表示认同。他认为,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政治共识,逾100个国家提出了减排目标,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是各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减排不应被认为是各国的负担,而应被视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机会,应该思考如何以更低能耗获得更好发展。减排不是“零和游戏”,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此过程中获益。

  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战略与创新研究主任维克塔车拉姆·安布莫治发言

  通过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东盟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梳理,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战略与创新研究主任维克塔车拉姆·安布莫治 (Venkatachalam Anbumozhi) 表示,随着亚太地区各国走向长期、深度脱碳和循环、净零经济,大规模复苏刺激计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将环境、能源、创新、贸易和财政政策重新整合到宏观经济规划和国家预算中。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净零排放目标,东盟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从而降低能源转型成本。

  欧洲大学研究所讲席教授让·皮萨尼·费里 (Jean Pisani Ferry) 也表示,碳中和是一次重大的转型,挑战重重,期待相对平稳的过渡。

  论坛嘉宾通过视频连线与现场观众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廖凡分别主持会议各环节。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对会议做总结发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合作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以及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中国观察智库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廖凡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主持第一场全球战略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主持第二场全球战略对话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对会议做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