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冷静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 2016年12月15日
2017-01-03 11:4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冷静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毛莉)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黑天鹅”频飞的2016年,被认为是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如何认识种种乱象背后的根源?2017年国际形势将如何发展?中国外交应该如何主动谋划?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办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世界政治发展进入新周期

        “世界政治到了新周期的发展态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认为,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生产要素及人口的全球流动等,支撑冷战后25年来的系列核心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特朗普现象”的出现,说明美国不是简单想加强或者弱化对世界的干预,而是意图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国际进程的规则改变。

        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的话说,“今年的变化是断裂性变化”。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曾一直是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驱动因素,而今年来自经济全球化发动机内部的反全球化取而代之成为基本底色。在倪峰看来,这意味着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过去强调效率,现在公平越来越成为全球性问题。未来观察世界,要注意底色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公正要高于发展”。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分析,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意味着相互依存对冲突的限制作用总体上在下降。他认为,相互依存限制冲突的传统观念应该重新考量,特别是不对称相互依存的状况,一方寻求更加均衡的相互依存,一方试图保持不对称相互依存,这并不能抑制冲突的爆发。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激烈碰撞的原因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西方过去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化,但现实是经济全球化不仅没有西方化,西方反而被边缘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之后,西方的优势在流失,所以经济全球化在西方内部出现了反转。这带来了大国和地区博弈程度的加剧。

        “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程卫东如此形容2016年的欧洲局势。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暴露了欧洲一体化在经济、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社会认同这三大支柱上都出现了重大问题。而英国公投“脱欧”则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欧洲一体化赖以存在的根本支柱——政治意愿也出现了重大危机。危机出现后,欧洲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把所有国家再次凝聚到一起,但现实情况是,对如何解决欧盟的每一个危机,不同成员之间存在巨大分歧。

        西方国家陷入“总体性危机”

        面对当今世界的乱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今天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价值观需要改变。新自由主义在其发源地英美国家都面临主体社会的不满,世界范围内已经持续30多年的新自由主义狂潮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金灿荣认为,新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设存在很大问题。在经济层面,新自由主义认为竞争带来均衡,但实际上竞争更多时候会导致垄断;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崇拜导致对市场失灵视而不见,拒绝对市场进行管制,经济走向虚拟化。在政治层面,新自由主义认为“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但忘记了另一个原则“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责任”,否定绝对权力导致了责任虚拟的问题,多党民主最大的问题就是责任虚拟。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问题,就以某个官员道歉辞职的方式表示承担责任,但鞠躬换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看来,当今世界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西方国家的治理危机。新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总体性危机”。这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自身的弊端,也有具体国家内部机制、结构、政策等方面的不足或失误。

        “西方民主制度的自我纠正机制陷入失能困境。”吴志成分析,当前西方社会普遍出现异质化趋势,极端个人主义导致自由民主的失调。不断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正日益失去其自我纠正的能力。政治改革乏力是其必然结果。在问题面前,只有争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难行、行而无效的改革漩涡,鲜有实质性举措,充满极端化论争。今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现象”,均反映了自由民主的理论死结与现实困境。

        中国外交要主动谋划

        面对大变,要保持大定。在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基础上,中国外交需要主动谋划、努力进取。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所言,“战略机遇期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认为,中国外交未来需要抓大局、控小局、开新局。抓大局,要把握好中美俄、中美欧、中国和周边关系稳定的大局。控小局,特别要处理好中美双边关系。虽然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但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并非没有反制手段。开新局,要争取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中国作用。目前西方国家正在从全球治理领域全面后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拿捏好分寸,一是选择好领域,目前从全球经济治理入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二是要掌握好节奏,不能操之过急;三是要有伙伴,要和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学界要和外交决策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发挥深耕研究领域的优势,为外交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