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讯】当前宏观经济与政策——“世经政讲坛”第一期
2025年9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成功举办首期“世经政讲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研究员以“当前宏观经济与政策——兼评几个重要认识误区”为题主讲。本期讲坛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凡研究员主持,所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讲坛。
余永定研究员立足于方法论,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演变切入话题。他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反弹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呈现多次波动和调整,总需求不足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唯有在历史画卷中把握经济演进的逻辑,才能为涉及经济走势的判断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参照和指引。从历史视角和现实逻辑出发,余永定研究员对宏观经济研究中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作了深刻揭示。
一是从长期变量出发论证短期现象。在宏观经济研究中,不少人试图从人口老龄化、环境约束、制度变迁等长期变量出发,直接推导出短期经济波动的必然结果。此类推论存在局限性,因为长期因素的作用往往是累积和渐进的,难以解释年度或季度层面的显著变化。科学研究应以当期经济运行特征为分析对象,避免将长期趋势机械化地套用于短期判断。与此同时,从解释变量到结果变量之间存在漫长的因果链条,若忽视这些中间环节而径直得出结论,则易于陷入形式逻辑上的“推不出谬误”。
二是以单一标准界定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经济增长时,若过度依赖人均收入等单一指标来界定发展阶段,则容易陷入“轻率概括谬误”。尽管此类指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若脱离具体条件,仅凭收入水平判断经济是否进入低增长阶段,则缺乏充分的逻辑支撑。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速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例如,美国在20世纪先后三次出现经济“黄金增长期”,而三个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这表明,经济走势取决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非某个单一标准所能简单界定。
三是将“产能过剩”视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事实上,在宏观层面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所谓“过剩”更应理解为行业或产品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从时间维度来看,总供给由前期投资决定,当期政策只能影响总需求,而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供给水平。因此,宏观经济的失衡主要体现为总需求的相对不足或冗余,而非绝对的“产能过剩”。此类问题的解决应更多依赖市场机制以及竞争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协同,而非一味诉诸宏观调控。
四是过度追求简单化的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所要关注的核心应当是财政的可持续性,要更加着眼于中长期而言的动态平衡,而非当期账目的形式平衡。国际经验表明,片面强调财政紧缩往往适得其反。目前,中国政府债务水平总体温和,储蓄率较高,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外汇储备,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现实空间。
五是片面强调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需求不足时的补充和调节,而非推动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均表明,经济增长的核心来源在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投入。生产的最终目的固然是满足消费,但实现扩大再生产则必须依赖持续的投资驱动。
在互动环节,余永定研究员就如何辩证看待“产能过剩”、投资与消费的内在关系、通胀测度中质量与数量因素的处理等议题,同与会学者进行了交流。
廖凡研究员对本期讲坛作总结发言。他对余永定研究员的精彩讲座和大家的参与支持表示感谢,并谈到听完讲座的4点体会。一是实事求是,研究必须立足事实与科学逻辑,避免主观臆断;二是鉴古知今,唯有深刻理解过去,方能准确把握当下并合理预见未来;三是大道至简,真正透彻的研究应当能够以简明清晰的语言揭示复杂问题的本质;四是事在人为,经济发展并非宿命,政策选择和实践努力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归结而言,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
(供稿人: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 韩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