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中的全球政治安全(2022-2023)
2023-01-07 03:00:00
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中的全球政治安全(2022-2023)
邹治波 肖河
  2022年是一个历史性的年份,大国博弈急速冲高,地缘冲突空前激烈。无论是在国内推出政策与措施,还是在国际上推动联盟和外交行动,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打压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中美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在策动乌克兰“颜色革命”、推升俄乌矛盾并不断推动北约东扩后,美国终于推使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借此整合西方国家强力打击俄罗斯,俄与西方陷入全面对抗状态。美国在欧亚两大战略地区推动大国博弈与集团对抗,使世界局势、国际秩序和地缘格局均发生重大变化,并催生全球性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月在联大上发出警告,我们的世界既处于危险境地,又处于瘫痪状态,全球形势岌岌可危。
  一、大国博弈与地缘对抗大幅升级
  2022年,大国博弈与对抗达到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新高,其标志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推出并实施全面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极大地影响了印太地缘格局,同时美方采取包括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在内的掏空“一中”政策行动,实质性改变了中美关系,推使中美向冲突方向演进;美国推动乌克兰危机最终爆发,借此诱拉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全面孤立俄罗斯、在经济上极限制裁俄罗斯、在军事上支持乌克兰与俄搏杀、在人文上对俄采取封闭措施,欧洲地缘政治重回冷战对抗格局。
  (一) 中美博弈与中美关系
  2022年2月,拜登政府正式推出“印太战略”,随后美国通过双边访问和多边峰会等政治外交行动,努力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美“印太战略”目标是在印太地区构建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旗号、以遏制围困中国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技术的地区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2021年9月成立的“美英澳安全联盟”(AUKUS),这是一个由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建的军事联盟体制;第二层是美正在推动的美日韩三边军事体制,目标是把美日和美韩两个双边军事同盟体制融为一体,形成针对中国的三边军事体制;第三层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这是一个政治安全和经济技术体制,由亚太地区的四个大国组成,目标是协调这些大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技术政策,以此主导印太地区秩序的构建;第四层是美国—东盟体制,美国企图构建其与东盟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以价值观和南海安全为借口,推动这一体制在经济技术上孤立、隔绝中国。美“印太战略”就是要加强这四个机制的协调、合作与融合,最终形成遏制中国的网络体系。
  拜登在5月23日访问日本时又推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实质上是美国“印太战略”的经济部分,是美国与中国在亚太展开地缘经济竞争的工具,其核心内容是打造排挤中国的“供应链同盟”,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产品领域建立排斥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打造阻隔中国的“技术同盟”,实行技术管制以防止高新技术向中国转移;制定贸易、数字、能源与环保等关键领域的规则和标准。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建立排斥、孤立中国的亚太经济秩序这一根本战略。实际上,在整个2022年,美国从内外政策和行动两个方面实施这一战略。比如,美国3月就提出并推动成立一个由美国、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组成的“四方芯片联盟”,目的是建立排斥中国的芯片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8月9日拜登签署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这一法案不仅涉及巨额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资金,而且特别设置了限制中国芯片技术和企业发展的内容,扩大了对中国公司的芯片制造设备的禁令范围,严格限制国际企业在华芯片设厂,逼国际芯片龙头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10月,美国连续出台多项芯片产品对华出口禁令,严格控制芯片、制造设备及服务对华出口。
  2022年8月2日,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警告仍执意窜访台湾地区,被认为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政治事件,是美国掏空“一中”政策的重大举动。随后,中方采取了大规模对台军演、暂停多项中美合作机制、对佩洛西等进行制裁的强烈措施,特别是中方实施的突破台湾地区所谓“12海里领海”海域的军演,被美西方认为改变了台海现状。佩洛西窜访台湾给中美关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一是中美战略互信几无可能,这将对中美关系大局产生长期的和重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中美围绕台湾问题进入一个“你进一尺,我进一丈”的恶性循环中,围绕台湾问题中美对抗会显著升级,台海安全局势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局面;三是佩窜访台湾成为中美关系的分水岭。在中国日益发展和美国实施全面围堵中国战略大背景下,美国“以台制华”的筹码分量越来越重、紧迫性越来越高,以佩窜台为标志,毫无战略互信和几无“防护栏”的中美关系向冲突方向演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9月14日美国会参议院外委会审议通过了“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又启动了改变中美关系性质的危险进程。
  (二) 美俄对抗与乌克兰危机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由于快速发展崛起而成为其第一位的战略对手,俄罗斯始终是美国主要战略对手之一,因为无论是幅员、禀赋、军事核力量,还是文化、文明、历史,俄罗斯始终被美西方视为威胁和对手。美国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俄罗斯,这就是苏联解体后,美西方不仅拒绝俄罗斯加入西方世界,还抓住俄罗斯虚弱之机不断推动北约东扩,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削弱俄罗斯实力的动因。
  利用乌克兰在种族、宗教、文化和历史上与俄罗斯的纠葛,美国在2014年成功挑起了乌克兰“颜色革命”,在俄乌间打入“楔子”。此后美国联合欧洲加紧了对乌克兰的拉诱,意欲将乌克兰纳入欧盟和北约。但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上还是从地缘安全上,俄罗斯都不能容忍乌克兰加入西方阵营,于是俄罗斯在2021年底向北约提出安全保障文件,内容包括三项要求,即北约停止扩张、放弃在俄边境附近部署打击性武器、北约在欧洲的军事基础设施恢复至1997年俄与北约签署基本关系文件时的状态。这遭到美国控制的北约断然拒绝,于是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开启了对乌克兰“去纳粹化、去军事化”的“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是美欧长期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俄罗斯奋起反击的结果。
  2022年,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俄实施了全方位打击。在6月底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北约继2010年后再次出台《联盟的新战略概念》文件。“新战略概念”将俄罗斯从2010年的“战略伙伴”改为“重大威胁”。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了政治外交战,在双边关系上驱逐大量俄罗斯外交官并限制与俄接触,在国际多边平台上将俄罗斯踢出多个组织、机制,并在联合国等场所打击、孤立俄罗斯。在经济金融领域,美联合西方国家对俄更是采取极限制裁,制裁范围包括禁止和限制俄能源、资源出口,将俄相关银行踢出国际金融系统,没收和冻结俄资金、资产等,制裁数量和制裁程度创历史新高。在美国拉诱下,欧洲等西方国家开始进入与俄罗斯能源和经济的“脱钩”进程。在军事安全上,欧洲国家纷纷将俄罗斯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并增加对俄军事对抗措施,均承诺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瑞典和芬兰打破历史中立传统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北约得以继续大幅扩张,使北约与俄罗斯接壤边界扩大一倍多。同时,北约大幅增加军力部署,其快速反应部队由4万人增加至30万人,美国驻欧洲兵力由8万人增加至10万人,并新增军事基地。在社会人文领域,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关系也大大恶化,欧盟理事会9月9日宣布,欧盟将从9月12日起全面中止与俄罗斯的签证便利化协议,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俄欧人文交流。美西方还对俄罗斯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实施严厉限制措施。
  美推动乌克兰危机可实现其战略和战术目的:在战略上可打击、削弱俄罗斯,以便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同时可将俄罗斯打造成欧洲重大威胁,以此强化对欧洲的战略控制,削弱欧洲“战略自主”;在战术上,破坏北溪-2项目,使欧洲与俄能源“断链”,以增加美对欧能源出口和提升美全球能源地位。同时,由于美国经济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美推动乌克兰危机,促使欧资本流向美国,缓解美国经济压力。可以说,美国策动和助推乌克兰危机,是为了实现“一箭多雕”目的。
  二、世界格局与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推动的大国激烈博弈和地缘严重冲突,给世界整体格局和局势都带来重大冲击和影响。
  (一) 阵营对抗格局若隐若现
  美国在实力日渐衰落的形势下又重新祭出冷战大旗,正在极力推动阵营对抗,目的是维护世界霸权地位并重获对西方的领导权。美国以意识形态为旗构建“价值观联盟”“技术联盟”“半导体联盟”“供应链联盟”等,企图迫使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与中国“脱钩”“断链”,以遏制中国的发展。在乌克兰危机形势下,美仍将战略重点聚焦与中国竞争和对抗,在亚太推出“印太战略”,强化包括“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澳安全联盟”等在内的政治安全联盟体制,并提出“印太经济框架”,企图在印太地区构建围困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美推动乌克兰危机,使北约与俄罗斯关系重回冷战格局:政治对立、军事对抗并展开军备竞赛,经济技术上也逐渐“脱钩”。这种对抗格局将长期化,因为俄不会放弃已经占领的克里米亚、乌东部地区,乌也不会放弃其领土完整,西方会支持乌与俄长期耗下去。借乌克兰危机之机,以所谓“民主对专制”之名,美国在全世界制造冷战气氛,推动集团对抗格局形成。
  在6月底的北约峰会上,北约出台《联盟的新战略概念》文件,北约对手的定义发生新的变化,除将俄罗斯定位于“重大威胁”外,还首次将中国纳入对手范畴,称中国构成“系统性挑战”,并11次指涉中国多方面“负面”影响。这显示北约将俄罗斯定位于军事对手,将中国定位于战略对手,这是北约对威胁和对手的重大调整,显示出美国推动西方国家与中俄对抗的发展态势。而且,此次北约峰会首次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美国亚太盟国与会,“新战略概念”也明确要加强与这些伙伴的合作关系。这表明,美国正推动欧洲与亚太联盟体制进入互动、协调进程,企图使其在全球两大战略地区的军事联盟体制走向一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世界阵营对抗局面的形成。
  当然,美国推动阵营对抗分裂了世界,破坏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也极大地影响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各国的地缘安全和经济利益,一些较为理性的西方国家对此保持警觉和抵制。比如,在北约峰会前围绕对中国定位曾出现“激烈争论”,美英极力推动北约“新战略概念”将中国定位为“威胁”,但受到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匈牙利等北约成员国反对,其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不同,强调中国是重要伙伴。同时,日韩澳新与会目的各不相同。韩国表示此行目的并非“反俄反华”,而是为了半岛问题和对欧防务合作,韩国在美国推动构筑“四方芯片联盟”问题上也保持了中立。新西兰表示与会是基于与北约的伙伴关系,但强调“独立外交”,并拒绝谈及台湾问题。欧洲国家和韩新等亚太国家对涉华措辞的谨慎,反映其不愿意与中国形成阵营对抗的心态。随着乌克兰危机对欧洲经济、民生的严重影响逐渐显现,欧洲会逐步反省与自觉,追求“主权独立”意识会上升。
  (二) 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激烈的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对国际关系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大国关系格局的调整
  大国关系无疑会出现调整:俄与美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关系将趋于“脱钩”,双方将处于长期对抗状态;俄对外战略政策将转向中印等非西方国家,中俄、俄印关系进一步加强;基于强化对欧安全保护的需要,美集中战略资源对付中国受到一定影响,美对华遏制战略受到某种牵制;遭受安全和经济双重打击的欧洲,一方面需要整合力量对付俄罗斯,另一方面因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局,对华经济合作需求增大,中欧合作动力上升,但仍受到美国的掣肘;印度的国际战略是充分利用其有利地位左右渔利,不愿意在乌克兰危机中选边站,印度认为西方的可靠度下降,美国为遏制中国仍需拉住印度,但效果受到影响。
  2. 西方与非西方关系的变化
  乌克兰危机将促使西方与非西方关系的分化。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意欲调动全世界力量孤立、制裁俄罗斯,为此几乎逼所有国家选边站,但除西方国家外,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甚至美国一些盟国和伙伴国如以色列、土耳其、印度、巴西等,都没有支持和参与对俄制裁。美西方对俄无底线制裁和在关键时刻各国所做出的政治外交选择,对大多数国家组成的非西方世界与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关系将产生微妙而重大的影响。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信任度下降、警惕性上升,寻求独立于西方、自保与自主的意识上升。
  3. 西方内部关系的变化
  乌克兰危机给西方内部关系带来强化和分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乌克兰危机使地缘上与俄接壤的东欧国家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另一方面随着乌克兰危机负面影响的显现、欧洲的自省与反省和欧洲大国国防能力的提升,欧洲内部关于战略自主、对美关系、对俄关系的分歧会逐渐加深。特别是随着今冬的到来,欧洲经济、民生困难越来越大,社会稳定面临挑战,欧洲内部的分化会加剧。在亚太地区,美国的“死党”澳日虽积极配合美国制华,但也受到地缘与经济利益的制约,而其他国家在中美间会采取更加平衡的政策,以避免选边站而惹火烧身。从整体看,这种格局和局势的变化对美联合盟国遏制中国的效果产生一定削弱作用。
  4. 非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
  美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和非西方国家受到西方的胁迫,给非西方国家带来震动,加剧了其对自身处境的担心,非西方国家对外战略政策面临调整。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会增强自身独立发展能力,减少对西方的依赖;另一方面基于抱团取暖应对大国压力的考虑,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主意识、不依附于大国意识增强。同时,在亚非拉等广大非西方世界中,地区性政治安全和经济金融等组织机制会得到新的发展,以获得自主发展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在2022年9月上合组织峰会中,伊朗成功加入该组织,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出加入该组织的强烈愿望,这显示出上合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10月,欧佩克组织也不顾美国施压,毅然做出石油减产决定。
  三、国际秩序遭受重大冲击
  美国挑动的大国博弈和对抗,特别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乌克兰危机,对国际秩序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冷战结束带来的影响,是二战后对当代国际秩序冲击最大的事件。
  当代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秩序。《联合国宪章》的确立和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秩序形成的标志。当代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以联合国为主要国际组织的国际秩序,实际上这是当代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当代国际秩序还包括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乌克兰危机对这一国际秩序从原则、理念到具体规则和逻辑等均产生重大冲击。
  一是对《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冲击。《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各国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国际条约等国际法律文书制定所遵循的指导原则一样,是国际关系的“宪法”。乌克兰危机表面看是使用武力改变领土边界现状的地缘冲突,背后则是美国推动北约五次东扩追求自己“绝对安全”而蚕食俄战略安全空间的结果,严重破坏了《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武力”、“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集体安全”和“尊重国际法”等核心原则。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均不再遵守这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秩序将会陷入紊乱。
  二是对传统国际关系价值理念的冲击。在国际关系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各国普遍遵守的价值理念,如自由贸易、契约精神、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等,这些价值理念对构建国际秩序起着先导和指引作用。但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极限制裁和封锁,并强迫与俄保持正常贸易关系的非西方国家选边站,这严重违反了世界自由贸易原则;美西方不仅没收了俄国有资产,还没收了俄私人在西方国家的财产,严重违背“契约精神”和西方一直标榜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价值理念;美西方还将制裁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禁止俄文学作品和音乐等在西方上演并扣押俄艺术品,将文化遗产政治化、武器化,严重损害了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理念。西方在打击俄罗斯方面连连突破底线,连“永久中立国”瑞士也冻结俄资产,摒弃了国际社会所普遍认知的“中立”原则和精神。
  三是对多边主义的冲击。当代国际秩序的特征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宪法”、以联合国体系为核心组织机制而形成比较成熟的多边主义制度,多边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原则与实践。但美国为挽救其日益衰落的霸主地位,不仅强化冷战后留存的军事同盟体制,还构建各种排他性、集团性的“小院高墙”组织机制,以所谓“民主对专制”为旗号推动阵营对抗,分裂了世界,恶化了国际局势。借乌克兰危机之机,美国进一步推高这种对抗与分裂态势。美国这种以集团政治代替多边机制、以小圈子规则代替国际规则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多边主义。
  四是对政治安全体制的冲击,这主要反映为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损伤。集体安全机制是各国通过共同约定方式形成集体力量以威慑和制止侵略行为、维护每个国家安全的国际安全保障机制。二战后,联合国形成了按照“大国一致”方式,由联合国安理会行使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职责的机制,这是维持国际正常秩序的一项强制性制度安排。但是,乌克兰危机及大国在联合国的对抗,致使安理会无法就这一重大地缘冲突做出有效应对,集体安全机制无所作为,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毫无作用。而且,美西方将乌克兰危机这一本应当由安理会承担“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的问题推给联合国大会表决,削弱了安理会权威和权力,突破了现有集体安全机制框架,是对现有国际政治安全规则的某种改变。
  五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制的冲击。美西方凭借自己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将国际经贸和金融规则作为武器对俄经济进行打击。美西方取消了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使得国际贸易从多边退化到以前的双边状态。在金融方面,美西方冻结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还将俄七大银行踢出国际资金清算系统即SWIFT系统,不仅破坏了国际金融产品的公共属性和中立性,而且损害了金融机构之间国际业务的多边关系,破坏了国际金融系统规则。
  六是对经济全球化底层逻辑的冲击。美西方对俄全面制裁正在颠覆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西方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从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比较优势等角度,阐明了世界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的内在机理,即全球化能使各种资源配置最合理、使用效率最高,各方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但美国近年来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将意识形态置于国家发展利益之上,人为制造经济壁垒和鸿沟,这次又对俄罗斯实施极限制裁,严重扰乱了长期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威胁了全球供应链安全,使世界经济碎片化,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严重受阻并有陷入衰退的危险。
  四、全球治理陷入艰难困境
  当前,人类历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全球面临和平、安全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一些挑战前所未有、攸关人类命运,这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凝聚命运共同体意识,采取共同应对这些重大挑战的举措,共克难关、维护共同利益,这有赖于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也是推动国际秩序调整、改革、完善,走向更加公正合理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但美国大力推行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政策,推动乌克兰危机和冲突加剧,打击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严重影响了全球治理的成效。
  首先,美国推动大国对抗破坏了大国合作,使全球治理进展受阻。从国际现实看,国际重大事务的处理和全球治理的进展有赖于大国的共识与协调,没有大国的合作,国际社会正在推动的联合国安理会及其所属组织机构的改革,包括WTO、IMF在内的国际经济金融机制的改革,都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全球在应对人类重大挑战的问题上也会面临困境。比如,美国掏空“一中”政策,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破坏了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美国挑起大国对抗,使得包括G20在内的全球治理机制,在纾解全球经济困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难有作为。比如,2022年7月举行的G20财长会议,由于有关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重大分歧,会议罕见地未达成联合声明,没能就当前粮食、能源、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问题进行政策协调。8月举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第十次审议大会,最终成果文件也因大国分歧而未获得通过,失去了推动防核扩散的一次重要机会。
  其次,美国分裂世界之举破坏和削弱了原有治理体系。乌克兰危机后,美西方迫使俄罗斯退出欧洲委员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等多个国际多边组织。美国还威胁将俄罗斯踢出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重要国际组织。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如果俄罗斯不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或被边缘化、被排挤,将导致全球治理体制合法性受损和治理效果弱化。
  最后,全球治理体制有走向集团化、碎片化危险。由于美国构筑“小院高墙”、推动阵营对抗,多边国际治理体系出现分裂、分化倾向。美国正在强化和构建北约、七国集团(G7)、“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等政治安全组织和多个经济、技术“联盟”体制,企图以集团组织替代国际组织,以“小圈子”规则替代多边规则。在美国推动阵营对抗、大搞胁迫外交压力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意识上升,积极要求加入自主的组织机制,非西方组织机制也得以强化。比如,阿根廷、伊朗、埃及、土耳其、印尼等国家积极要求加入金砖机制,金砖机制扩员势在必行。全球治理体系出现集团化、碎片化倾向。
  五、全球性危机出现并深度发展
  除传统的政治安全危机外,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和全球疫情蔓延引发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供应链危机并导致经济危机,这与工业化发展引发的气候变化交织作用,带来人类生存危机。
  (一) 国际能源和粮食危机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全球能源价格急剧下跌。此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受国际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的影响,能源价格又迅速抬头并持续上涨。2021年10月,国际能源价格达到第一阶段高峰,但从2021年底到2022年初,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势头有所放缓。然而,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给国际能源价格和供应带来重大冲击。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禁止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及部分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禁止美国企业和公民投资俄罗斯能源部门。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等西方国家中止与俄能源合作,对俄能源部门发起严厉制裁。欧盟接连发起对俄八轮制裁,决定从2022年12月起禁止海运进口俄罗斯石油,自2023年2月起禁止从俄罗斯进口所有种类的成品油,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英国宣布从2022年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并不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2022年9月,美国在七国集团动议为从俄进口石油设定最高限价,以配合欧盟实施的石油禁令。与此同时,北溪-1、北溪-2这两条俄对欧主要输气管道遭到人为破坏,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使得管道更难从无限期关闭中恢复供气。伴随美西方国家对俄发起前所未有的能源制裁和经济战,全球陷入能源危机。2022年6月,全球能源指数和石油指数分别达到344.9和251.8,较2021年10月的高点又分别增长约34.3%和34.2%。欧洲受能源危机影响最大,一年来,欧洲天然气价格增长10倍以上、电价增长5倍以上,欧洲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竞争力大幅下降。
  伴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国际粮食危机也在不断扩大,威胁全球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的生存。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部分削弱了全球粮食生产和供应,严重削弱了各国贫困人口的粮食购买力,引发了以国家间和国内粮食分配不平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粮食危机。全球粮食价格指数由2020年4月底的92.9逐步上浮到2021年12月的133.5,增幅达43.7%。乌克兰危机爆发致使全球粮食供给格局再遭重创,危机程度加深。这一方面是因为危机影响了俄乌两国的粮食生产和运输,另一方面是因为美西方对俄制裁影响了相关出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合计占全球大麦供应量的19%、小麦供应量的14%和玉米供应量的4%。两国谷物出口量占全球的1/3以上。与此同时,俄罗斯还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国和第二大钾肥和磷肥生产国。美国虽然没有直接限制俄罗斯的化肥出口,但仍在国际贸易的各环节横加阻碍,使全球化肥价格飙升。
  面对因乌克兰危机而加剧的国际粮食危机,首当其冲的是严重依赖俄乌两国粮食供应的北非和中东国家,黎巴嫩、突尼斯、也门、利比亚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压力尤其大。即使国际粮食供给没有遭到直接扰动,但由于全球粮食和农资价格的上涨,很多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粮食问题。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测算,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将使得全球粮食不安全和高风险人口增加4700万人,总规模接近3.45亿人,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增长约72.5%。其中5000万人身处粮食紧急状态,88.2万人身处灾难状态,尼日利亚、也门、肯尼亚与南苏丹等国可能出现严重饥荒。伴随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和极端天气的进一步频发,国际粮食危机或将继续发酵,会产生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和社会动荡。
  (二) 经济和社会危机
  2022年,全球经济承受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能源和粮食危机发酵、极端天气频发、乌克兰危机冲击等多重压力。由于前一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和各类危机对供给端的扰动,美西方正在经历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美欧主要经济体纷纷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势头显著放缓,外溢效应不断放大,持续加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压力。即使如此,美国还在不断推动针对中俄的技术封锁和产业链“脱钩”,建立更加封闭的小圈子经济体系,比如美欧技术和贸易理事会(TTC)、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APEP),这给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在天灾(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和人祸(地缘冲突、美分裂世界政策行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通胀高企,债务危机蔓延,增长乏力甚至萎缩,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断下调、信心不断降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得全球各国特别是美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府、社会的不满情绪上升并蔓延,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极端主义政治力量趁机崛起。在2022年的大选中,法国、瑞典、意大利等西方大国的右翼势力民意支持率大升,右翼势力在瑞典和意大利取得政权。同时,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极化加剧了政局和社会动荡。在美国,拜登政府近两年来不仅没有兑现选举承诺、弥合社会分歧,反而将政治分裂推向新高。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堕胎、控枪等问题上激烈对抗,致使美国社会进一步撕裂,最新民调显示有82%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欧洲政坛也同样陷入紊乱。英国首相约翰逊被迫下台,特拉斯以创历史新低的投票率和得票率接替约翰逊成为新首相,但执政不满两月因仓促推出“富人减税”计划而被迫辞职。在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作用下,欧洲民众生活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罢工、抗议现象。
  (三) 气候变化和生存危机
  2022年也是极端天气频发并造成重大影响的一年,这显示出气候变化造成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
  2022年夏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创下历史纪录,其温度之高、延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创历史之最。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夏天是有史以来温度最炎热的一个夏天,但按照国际气象科学家的说法,却“可能是未来三十年最好的夏天之一”。这意味着,今后的夏天会比今年夏天更热,地球正向一个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观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及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趋势,都是人类活动特别是碳排放导致的结果。
  2022年极端高温和干旱席卷了北半球的欧洲、北美洲、中国等主要经济区。在2021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后,2022年美国多个州的最高温度又刷新历史,43个地区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也面临1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根据FirstStreet基金会的研究,2023年许多地区的最高温将进入125华氏度(51.67摄氏度)的“历史新阶段”。
  在欧洲,2022年夏天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频发,带来了最严重的干旱,有欧盟气候专家直接估算这是欧洲5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干旱几乎波及整个欧洲中西部地区,一些国家的土地几乎全部受影响。例如葡萄牙、罗马尼亚,分别有超过99%和75%的地区遭遇了严重或者极端严重干旱。法国则有2/3的地方,因为干旱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比利时表示这是188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而意大利则宣称这是1800年以来最严重的气候灾难。
  我国中南部地区也经历了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区域性高温天气。重庆、湖北、四川、上海等多地的最高气温连续数周甚至以月计长时间突破40摄氏度。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夏季干旱,鄱阳湖、洞庭湖等主要湖泊提前百日进入枯水期,为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次,赣江北支甚至断流。
  正如前文所言,极端天气频发加剧了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因而也推动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同时,极端天气频发也给生物以致命影响,全球有1/6的物种因为气候变化濒临灭绝。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极端天气,正在对全球人类生存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2021年上万名科学家曾联合发布警告:地球在逼近甚至已经越过气候临界点。
  2022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达到自冷战以来的最高,气候变化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也创新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只有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才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