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逆全球化”将去向何方
2019-07-27 16:14:00

《人民论坛》2019年第17期

“逆全球化”将去向何方

冯维江

【摘要】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但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数据来看,其实际影响仍十分有限。各国应团结起来,避免持久经济战,让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重上正轨。

【关键词】“逆全球化” 全球化 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逆全球化”作为暗流涌动的思潮,在当今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开始转变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但是迄今为止,从全球贸易中的进口额、出口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等数据来看,全球化和开放经济仍然是世界的主流,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

面对来势汹汹的“逆全球化”,世界贸易保持增长态势

    尽管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举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但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数据来看,其实际影响十分有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巨轮仍在稳步向前。

    从贸易额来看,全世界2017年和2018年仍然实现了进出口正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7年离岸价计算的全世界出口额同比增长率为10.6%,2018年小幅回落至9.8%,都远高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的2016年的-3.0%;到岸价计算的全世界进口额同比增长率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10.8%和10.1%,同样比2016年的-3.0%要高得多。美国曾在《2018年贸易政策纲要暨2017年年度报告》中声称,要阻止中国“破坏真正的市场竞争”。但即便如此,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负面影响,贸易形势甚至比奥巴马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要好得多。按照美方统计口径,2017年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增长了12.6%,自中国进口额增长了9.2%。按照中方统计口径,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和自美国进口分别增长了11.3%和14.8%。2018年,美方发起并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的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但对中美贸易造成的后果与美国预期的正好相反。

    FDI流入下降比较明显,但出现触底反弹迹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FDI流入量自2016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不过2018年降幅为13.4%,较2017年22.0%的降幅明显收窄。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FDI一直呈现乏力态势。《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FDI下降,主要因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在2017年税收改革后将大量的海外收益转回国内”。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强化外资项目审查也影响了FDI流入。该报告预测2019年全球FDI约有10%左右的增幅。这意味着,迄今的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对全球FDI流入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逆全球化”思潮或许不足为惧

    一方面是不断涌动乃至呈现喷薄之势的“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氛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似乎尚未受到严重波及。一种可能是,少数人搅起的“逆全球化”只是不足挂怀的癣癞之患,雷声大雨点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以这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看法恐怕过于乐观,轻视了“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倾向所蕴含的风险。

    又抑或是搅起“逆全球化”的少数人本身也不是真的要开全球化的倒车,只是利用这个话题对内操弄人心、汲取权力,对外按照自身利益重新“定义”全球化,凌迫他国、强取豪夺。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履职之初就决然宣布退出TPP,但时隔一年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声称“我要告诉你一个大新闻,如果我们能敲定一个比之前好得多的协议,我会加入TPP”。这种拿国际规则当“儿戏”的翻云覆雨之举,本质上是为了追求其所理解的“美国优先”的国家利益。鉴于此,只要世界经济增长仍离不开全球化,“逆全球化”者们就不会真的自绝于全球化,而是用各种“逆全球化”的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来更大比例地承担全球化的投入和成本,从而让本国享受更大份额的来自全球化的收益。那么“逆全球化”就并不以缩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为目的,只是要从中分更大一杯羹而已。

    要挟也罢、威胁也罢,实际上因为“双反”或其他贸易调查手段而直接影响到的贸易金额,尽管大幅提升,但目前为止与贸易总额相比还是非常小的。例如,2018年11月22日,WTO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第20期二十国集团(G20)成员贸易投资措施监控报告》显示,G20成员在2018年5月中旬至2018年10月中旬期间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由上期(2017年10月中旬至2018年5月中旬)的平均每月6件上升至每月8件,涉及的总金额估计达到4810亿美元,是上一个报告期的6倍多,也是2012年首次计算该指标以来的最大值。尽管有如此大幅的增长,但其规模也只相当于G20国家进口总额的3.5%。报告期内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贸易额247亿美元,只相当于G20国家进口总额的0.18%。再如,中国是贸易救济措施的重要目标,2017年再次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一年共遭受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75起,涉案金额高达110亿美元,而这只占中国全年商品出口总额的0.49%。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28个国家(地区)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总计32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调查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增长了38%和108%。尽管如此,涉案金额占同期中国商品出口额之比也只有1.4%,对中国贸易影响非常小。

    实际上,自特朗普履职总统以来,美国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并未显著高于他的前任。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lobal Trade Alert)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为159项,虽然比上年的121项要高,但与奥巴马第二任期第一年的170项相比还有所不及,甚至也赶不上奥巴马任期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年均值(169项)。要说两者的区别或值得警惕的地方,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更聚焦中国。奥巴马第一任期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中针对中国的占50.5%,第二任期上升至59.9%。2017年,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中针对中国的占到了61.0%。2018年,特朗普政府采取了217项贸易保护举措,其中针对中国的达到138项,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3.4%。

    “逆全球化”或许会令世界各国面临更大的经贸失速压力

    再一种可能是“逆全球化”者出于认知局限或其他原因,确实希望“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让国家“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湖泊、河流”水更多,自己的“孤岛”比别人大,能够从独善其身中获益更大。之所以还没产生实质性影响,只不过是因为从形成“逆全球化”的政策或行动到产生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时滞。这种可能性之下,世界各国将面临更大且越来越大的经贸失速压力。为了纠正这种认知,必须让“逆全球化”者清楚认识到“逆全球化”将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巨大成本,是他们所不愿且无力承担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曾经提出一组通过演绎实现有效威慑的条件:第一,要具备威胁的能力;第二,威胁是可信的;第三,给被威慑方留有作出回应的时间;第四,被威慑方确认改弦易张不会被追加进一步的成本;第五,双方都认识到避免冲突是非零和的,意味双方都从中获益。“逆全球化”的风险已经让一些支持开放经济的国家认识到,它们需要加强协调、团结起来,增加反对“逆全球化”的力量和意愿。

    面对“逆全球化”者,无论它是因为缺乏善意而迈向一味追求实现和扩大顺差的“出口帝国主义”,还是因为缺乏远见而堕向闭塞的“经济孤立主义”,我们都应当严阵以待。欧洲和北美,南亚和东亚,非洲和拉美,一切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的地区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应该放弃犹豫和动摇,团结起来展示力量和决心,才能通过有效的博弈,斩断“逆全球化”由思潮转为行动、由行动产生效果的链条,让世界避免落入旷日持久、不断升级的经济战泥沼,让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重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