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球化vs逆全球化:砥砺前行的全球经济
2018-03-22 17:11:00

原载《环球》2017年第26期,有修改

  全球化vs逆全球化:砥砺前行的全球经济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盛行,全球经济的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而经受各种挑战。

  全球经济在逆全球化挑战中艰难复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在发达地区,英国公投脱欧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难民危机让移民问题再现分歧,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反映出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的相互交织;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地区,西亚北非地缘冲突持续、南美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频添变数。尽管说全球经济已进入逆全球化时代还为时尚早,但当今世界面临的逆全球化挑战却无时不在,并成为掣肘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

  作为逆全球化挑战的主要表现,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此起彼伏。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2017年7月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在2008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二十国集团(G20)的19个成员国(不包括欧盟)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相比而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为2254项。其中,美国成为全球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推手。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国累计出台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1191项,居全球首位,占G20成员国家保护主义措施总数的18%,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462项,是中国的4.5倍多。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2017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创2010年以来新低。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1.7%,比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2.6个百分点。进入2017年,得益于一些国家应对内外挑战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全球经济出现向好迹象。IMF估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创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的最高水平。其中,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为4.6%,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2.2,较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总体仍保持较高增速,为6.5%。

  尽管短期发展前景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仍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其中,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仍是全球经济环境改善的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人口老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长期因素也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充满崎岖。

  逆全球化暗流难阻经济全球化大势

  长期来看,在逆全球化政策面前,没有赢家。尽管一些国家为了给自身创造有利的贸易条件而热衷于实施保护主义措施,但这些以邻为壑的措施势必引起其他相关国家采取类似的内顾倾向的应对措施,并形成一种只顾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政策环境,最终各方利益都会受损。在全球化进程中,贸易与投资增长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经受各种挑战,经济全球化因此出现波折,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潮流不会发生逆转。

  金融危机后,尽管保护主义盛行,但国际社会应对保护主义的努力没有停止。例如,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期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G20成员在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并批准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作为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的纲领性文件,《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涵盖了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贸易等7个方面的战略目标,为重振全球贸易塑造了新的动力。作为全球第一份关于投资政策制定的多边纲领性文件,《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所包含的九大核心原则确立了全球投资规则的总体框架,推动多边投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是在这些努力下,全球贸易与投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在贸易方面,2015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额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全球贸易实际增长率与全球经济增长率之比屡创金融危机后的新低。2017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和2016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分别为下降13.5%和3.3%;扣除价格因素后,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较上年仅增长1.3%,并且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的实际增速。进入2017年,全球贸易的实际和名义增速均出现回升。2017年9月,WTO将2017年的全球贸易实际增速预期由此前的2.4%上调至3.6%,其中亚洲地区的贸易增长遥遥领先。在贸易额上,2017年上半年亚洲地区出口同比增长7.3%,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也分别达到4.9%和2.6%;同期亚洲地区的进口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第二的北美地区同比增长达3.9%。

  在投资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幅下滑,增长明显乏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全球FDI流入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0.2%,而在2008年至2015年间,全球FDI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8%。在2015年全球FDI流入额较上年大幅增长38%至1.76万亿美元后,2016年全球FDI流入量同比下降2%,降至1.75万亿美元。根据UNCTAD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7》预计,2017年将增至约1.8万亿美元,2018年继续增至1.85万亿美元,并将不断刷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中的中国角色

  在全球化经受重大挑战时,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以实际行动创造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以开放理念对接全球化的根本要求、以互联互通夯实全球化的坚实基础、以市场导向盘活全球化的动力资源、以互利共赢消弭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在推动全球化方面已展现了实际成效。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相关国家和地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不断夯实合作基础,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当前,各国政策难以形成推动全球化的合力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不无联系。4年来,“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政策联动性和协同性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内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达100多个,其中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有40多个,同中国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的国家有30多个。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的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积极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并通过一系列建设工程和项目扎实推动构建连接相关区域和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投资贸易合作在应对逆全球化挑战方面作用不言而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稳步推进。目前,中国同3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格鲁吉亚、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大大推动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协定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全球多边和诸边经贸协定谈判。

  资金匮乏和融资困难是互联互通难以顺利推进从而制约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挑战。为了扩大资金融通,中方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积极推动与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截至2017年10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11个“一带一路”参与国的2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总额为34.9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参与国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涵盖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媒体、青年、妇女、旅游、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的推进不断夯实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根基。为鼓励国际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达1万个,广东、甘肃、贵州等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中国将向“一带一路”发展中参与国提供人民币20亿元的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向开展惠及“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未来3年向“一带一路”发展中参与国提供不少于人民币600亿元的援助。

  总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甚至是引领者之一,不断推动世界各国一起驶入互利、双赢和共同繁荣的轨道。这既是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全球化的终极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徐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