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2017-04-27 09:41:00

《人民日报》2017年4月25日

为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全球化经历了20多年的轰轰烈烈,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然而,当下全球化进程中的不足,导致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事实上,逆全球化潮流更加彰显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沿线国家如何看待逆全球化潮流中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有什么不同?如何挖掘“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动力…… 本报约请了相关学者,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勇于推进全球化进程,最大限度释放全球化积极潜能

        张宇燕:全球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也是政府放松跨境贸易与投资管制、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来最大限度实现“贸易收益”的过程。政府管制的放松,意味着让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为基础性的作用,进而带来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贸易收益”的实现则意味着人类整体福利的提升,进而为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国家福利改进创造了条件。

        然而,在国际层面上减少各种制度障碍,却在一定程度上放任甚至放大了市场失灵,并且“贸易收益”在不同国家或人群中的不均匀甚至不公正地分配,制造出了全球化的获益者与受损者。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累积,当今世界各种反全球化的声浪与潮流日益高涨,一些国家的政策内顾倾向曰益加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勇于担当起维持和推进全球化进程、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球化积极潜能的责任,尤为重要。“一带一路”建设为维持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树立了一面旗帜,并为世界各国推动全球化做出了榜样。

亚投行等机制建设成果显现,要素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张宇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之间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和成果,推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启动或完成了一些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欧亚大陆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力促进了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标志性的机制建设成果之一。作为合理、有效利用资金来满足投资需求的金融中介系统,它弥补了现有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解决区域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以及资金融通困难等问题上的不足,并从基础性的融资领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合作模式结合各国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发展需求和舒适度

        张宇燕:“一带一路”建设与其他形式的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目标、方向和实现途径在本质上是相互兼容的。与其他合作机制相比,“一带一路”特别强调与已有机制的对接,并以量身定制的规则和项目来带动沿线国家和整个区域的发展,从而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结合了各国具体的比较优势,是一种充分考虑各国的发展需求和舒适度的合作模式。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还非常重视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引入私人部门的投资,并努力让民营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这对于推动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做大蛋糕与合理分配蛋糕并重,化解全球化病痛

        张宇燕:在当前全球化受到阻碍的情况下,“一带一路”能够让全球化从侧重资源有效配置转为做大蛋糕与合理分配蛋糕并重,是化解全球化病痛的良方,符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逆全球化潮流更加彰显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为了进一步挖掘“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并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动力,沿线国家首先要通过对话和交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合作能够带来普遍收益。在此基础上,让“一带一路”建设与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相互契合形成合力,并成为各参与方获得切实利益的重要抓手。对中国而言,要防止“一带一路”建设过度政治化,避免让外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纯粹是为了中国自身利益,或者说不计成本的友谊工程,而让其切实成为一种分摊成本、分享收益的国际公共产品和长效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