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资本账户开放的迷思真的被破解了吗?
2016-10-08 14:16:00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CIF)讨论稿,2016年10月6日

Policy Brief No. 2016.062

[PDF全文阅读]

资本账户开放的迷思真的被破解了吗?

张明

余永定按语:

        六年前,我曾对中国经济学界的辩论发过这样的感慨:“在中国,经济学辩论像是一场运动员、裁判和观众一起上阵的‘足球比赛’。混战结束后,留下的只是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中国经济学界存在两个突出的学风问题。第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中国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的主流经济学家,通常以根据本部门领导意图解释、论证即将或已经推出政策为己任。大家都要做正方,结果就没有反方。即便有不同观点,也要把这些观点表达的尽可能圆通,难以被事实检验。事过境迁,留下一笔糊涂账,“今天天气,哈哈哈”。第二,缺乏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尽管并非常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学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还是发生过重大分歧。正反两方都非常明确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以及相应的逻辑推导过程。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对立观点是可以被事实检验的,而且确实被事实检验了。在这种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就必须严肃、认真的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检讨:自己所依据的理论和事实出了什么错?逻辑推导过程出了什么纰漏?没有永远正确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萨缪尔逊这样的经济大师都肯于在重大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上公开承认错误,但在中国我们却很少看到有错误方的经济学家大方的说,“在这个问题上我错了”,更遑论去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另一方面,正确方的中国经济学家也没有勇气说,“对不起,先生,你当时是错的。”否则,就显得没有雅量,甚至会受到鄙视。于是乎,我们就在经济学的论坛上留下“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

        ……

        最后,笔者希望再次强调,之所以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针对某个机构或某个人,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想就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讨论做个阶段性总结,以起到留此存照的作用。笔者真诚地希望,在未来新的讨论中,有关各方都能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使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讨论能够健康发展。

(笔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

        声明: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