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化解投资壁垒、规范自身行为
2013-08-26 15:01:21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国际投资研究系列(IIS)讨论稿,

化解投资壁垒、规范自身行为——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势与对策

王碧珺

        本文要点:2013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5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中国企业主要的投资目的地是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而行业涉及北美的非常规油气、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安全食品和奢侈品牌以及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上半年取得了显著增长,但部分发达国家针对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却没有相应改善,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碰壁,其中尤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为此,我国政府需要对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国有企业市场运营模式予以解释和澄清,减少各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特殊身份的猜忌。同时,还要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海外依法维权,与发达国家修改和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从而切实维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降低针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壁垒。针对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中国政府需要制定规范、加强监管,尤其是要研究针对海外中小民营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监管措施和奖惩机制。确保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实现互利双赢。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势分析 
 
        2013年1-6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9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5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368.7亿美元,占80.9%,利润再投资87亿美元,占19.1%。兼并收购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收购的交易金额达到3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72亿美元上涨了111%。

        从国家分布上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部分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

        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上半年的投资重点包括:

        一是北美的非常规油气。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后,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下降,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变得非常便宜,部分北美油气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产生了大量资金需求。同时,非常规油气,例如油砂,开采难度仍然较大、开采成本也较高,需要引进中国投资者进行共同开发。而中国企业也愿意进入这类非常规油气投资中,获取资源同时,也期待获取相关先进技术。例如,中石化以1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密西西比灰岩油气资产50%的权益。这是中石化继2012年以22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5处资产权益后第二次进入美国非传统油气领域。中海油历时7个月耗资194亿美元完成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购,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尼克森的主要资源有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其中64%以上的资产是加拿大的油砂资源。

        二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在海外基础设施的投资传统上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升级需求旺盛。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发达国家更注重供给面的改善,加大了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同时,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能够提供风险相对较低、回报持续稳定的收益,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以国家电网为例,今年上半年其耗资8.24亿澳元从新加坡电力手中收购了澳大利亚电企SP19.9%的股权,包括该国两个最大城市的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网络。国家电网在去年还收购了南澳大利亚州ElectraNet电力输送网络41%的股份,并将业务扩张至菲律宾、巴西和葡萄牙。

        三是安全食品和奢侈品牌。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获得高质量、安全健康的食品和相关技术品牌,从而满足国内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例如,中国肉类加工商双汇国际拟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而伊利集团与全球第六、美国第一大乳企“美国奶农”(Dairy Farmers of America)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此外,中国企业也热衷投资欧美高端品牌和技术,以满足国内对西方奢侈品和时尚产品的需求。例如,万达投资3.2亿英镑收购英国销售额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Sunseeker)。

        四是房地产。在国内,有中国政府出于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宏观调控;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于是中国地产开发商在今年上半年加大了海外房地产投资力度。以美国为例,中国投资者已经成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上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海外购买者。从企业经验来看,今年上半年几笔重大交易包括:万科与美国铁狮门房产共同在美国旧金山买下复升街201地块的70%股权,该项目也包括655套高档公寓;万达集团投资近7亿英镑在伦敦核心区建设超五星级万达酒店,有望成为新的伦敦地标,万达还计划10年内,在包括纽约在内的世界8至10个主要城市建设万达酒店;北京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公司的行政总裁张欣跟巴西的萨夫拉(Safra)家族联手,收购了纽约市中心通用汽车大厦的大量股权;复星国际联合法国私募基金安盛私募(AXA Private Equity)等收购成立于1950年的欧洲高档度假运营商地中海俱乐部。以上只是直接投资项目,据报道,通过私人投资或房地产基金进入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中国资金更多。例如,外管局向由黑石集团监管的美国房地产基金投资了5亿美元,而中投不仅直接参与了海外房地产投资,而且还向一些大型私人投资基金公司旗下的房地产基金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二、针对中国投资的壁垒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上半年取得了显著增长,但部分发达国家针对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却没有相应改善,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碰壁,其中尤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

        在加拿大,法新社报道中国政府帮助其移民在加拿大大肆购买农地,推高了土地价格,并将在这些农地上所生产的农作物运回中国。随着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省收购油砂企业,该省邻近的萨省农民怀疑投资他们农地的资金其实来自“北京官方”,目的是“对本省农地巧取豪夺”。这些指责主要是猜测和怀疑,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证据。

        在澳大利亚,Lowy Institute 3月份对1002名澳大利亚人进行了调查,57%的受访者对中国企业收购从农田到上市公司的澳大利亚资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中国在澳投资比例很小,仅占澳洲吸引外资总额的1%,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占29%,英国占23%,日本也有6%。这与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非常不符。

        在美国,由于被指责威胁国家安全,华为的一系列投资都未获得批准,并且华为预计未来几年都没有向美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出售网络设备的机会。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迈克尔•海登7月份在接受《澳大利亚财经评论》采访时表示,他相信华为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信息,虽然他并不确定信息有多么详细,但却认为至少涉及一些国外通信系统。这位美国前情报部门的高官对华为毫无根据、主观的指责进一步印证了美国对华为这类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除了华为,中国民营食品企业双汇国际收购美国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也波折重重,迟迟未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批准。美国多名议员指责这一交易触及美国食品安全与经济公平问题。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外资收购案发起的国家安全审查,参与机构通常是经济与防务机构或者与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相关业务的机构。但美国的议员们还要求美国财长修订从国家安全角度评估外资收购案的规则,将农业部和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纳入到对史密斯菲尔德收购案的保密调查。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基本上只有33%的交易获得批准。

        虽然欧洲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也有所保留,但与美国在程度上有差别。华为在英国的业务已经开展多年。尽管今年上半年,英国议会的一个委员会发布报告,担忧华为在该国电信行业的庞大业务可能会产生国家安全问题。但华为预计其与英国客户的关系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华为自2005年以来一直与英国政府和英国电信定期会晤,讨论确保网络安全的方法。该公司正在欧洲打造第二基地,而英国正是该基地的主要组成部份。 
 
        三、中国企业自身的不足 
 
        除了东道国针对中国的投资壁垒外,中国企业也需要反省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在企业社会责任落实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主要反映在:

        一是劳资纠纷和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部分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缺失,对从事危险行业员工的安全保护不足。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套用国内经验,用金钱刺激鼓励加班、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时,无视当地法律,雇工不签合同,随意解雇劳动。

        二是缺乏诚信和企业伦理。某些在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质量低下产品,为了维持低价优势,不时以次充好或降低产品质量标准。有的产品并不符合国外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追求双赢或多赢才是现代企业的竞争理念,但部分中国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不严格履行合同和恶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对当地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并没有进行足够的环境影响评估,或者采纳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海外投资环境影响准则,滥采滥伐或者非法走私当地资源到海外,致使当地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造成了不良影响。

        造成上述现象反映出部分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三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对当地了解不足。由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对当地的风俗人情、法律法规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因此容易踩规碰线。

        第二个“不足”是遵纪守法意识不足。部分中国企业不仅不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而且一旦碰到问题,总是试图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来解决第三个“不足”是回馈当地社会的意识不足。有的中国企业只关心眼前的经济绩效,忽视了雇员、周边社区的感受,与当地民众社区争利,导致关系紧张。

这些不足在中小民营企业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引起了国际上对中国企业能否在海外负责任地经营和可持续地发展产生了质疑和争论,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不利于双边、多边关系的发展。 
 
        四、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受阻的惯用原因是威胁东道国的“国家安全”。但“国家安全”的模糊定义却使得其日益成为冷战思维、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背后却是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和国内的政治博弈,牺牲的是中国投资者的利益。要克服这些障碍单靠中国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中国需要有切实的行动和机制来维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降低针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壁垒。

        首先,要对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国有企业市场运营模式予以解释和澄清,减少各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特殊身份的猜忌。我国政府习惯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主要是因为行政手段有时比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尤其是在短期。但无容置疑的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并非中国独有,但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使得西方不少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动机有所怀疑,认为其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意志,而不是商业行为。而中国企业的不透明性和公司治理的不完善加深了这一疑虑。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国有企业市场运营模式,同时督促企业提高自身公司治理制度建设,积极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守法合规经营,与当地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支持中国企业海外依法维权。当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遭遇利益侵害时,中国政府各部门、驻外机构和使领馆要积极协调,协同运作,互相配合,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依法维权,要求所在国法律公正、透明的保护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修改和签订双边投资协定。自从1982年中国与瑞典签署首个双边投资协定以来,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缔结了投资协定,但这些协定主要是从中国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的角度拟定了,无法有效保护中国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国的权益,因此需要重新修订和签署。同时,中国需要启动与欧盟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并且进一步推动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承诺将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随后的谈判,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谈判范本,重点纳入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对这一制度的监管和规范,防止正当的“安全审查”被滥用,或者被政客和商业竞争对手所利用。

        同时,中国政府也应该制定规范、加强监管,采取切实措施约束其海外投资企业的行为,尤其是要研究针对海外中小民营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监管措施和奖惩机制。确保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实现互利双赢。
 
(IIS简介:国际投资研究系列(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Studies)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该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境直接投资、跨境间接投资、外汇储备投资、国家风险、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际投资头寸表等。国际投资室的成员为张明、王永中、张金杰、李众敏、李国学、潘圆圆与韩冰,定期参加国际投资室学术讨论和报告写作的成员还包括姚枝仲、王碧珺、林念、王宇哲、高蓓、陈博、刘洁与徐以升。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季度报告、中国对外投资季度报告、国家风险报告、工作论文与财经评论等。)
 
 【责任条款: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本报告仅代表研究人员的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