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外币与本币在东南亚的使用历史
2024-08-19 16:37:0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系列(GGP)

Working Paper No.202306

Oct.01,2023

外币与本币在东南亚的使用历史

熊爱宗:xiongaizong@163.com; 杨嘉豪:yangjiahao@ucass.edu.cn

  美元、日元在东南亚的使用历程,以及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本币使用的现实实践,深刻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变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美元一直是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国际货币。除美元外,日元在东南亚也是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这主要与日本的经济地位以及日本政府推动日元区域化的努力有关。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在努力推动本币使用的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币的使用。笔者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区域化要充分吸取美元、日元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要考虑东南亚国家扩大本币使用的现实需求,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

  美元在东南亚的使用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交易、支付和储备货币。不过,由于欧洲原殖民国家的遗留问题,英镑、法郎以及荷兰盾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东南亚国家使用最多的外币。为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通过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措施逐步推动美元在东南亚的国际化,最终使得东南亚成为美元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各国虽不再需要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各自的汇率政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并没有改变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仍然是全球主要的货币锚,是世界各国的官方储备货币,并且在国际金融投资、贸易结算、跨境支付、大宗商品计价等方面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在美元霸权的长期统治下,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在国际交易中拥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因此,虽然美元的制度安排优势不复存在,但仍然是东南亚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与此同时,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也是支撑美元地位的重要原因。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代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出口,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东南亚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经常账户顺差。同时,美国还通过国际投资和援助向东南亚国家输出了大量美元。东南亚国家为此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储备,成为支撑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柱。

  美元迄今为止仍然在东南亚国家对外经济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显示,2021年亚太地区所持有的国际资产中有44%以美元标价,持有的国际负债中美元比例相对较低,为20%。不过,亚太地区持有的国际债务资产和国际债务负债中美元的比例则分别达到58%和48%。在贸易方面,亚太地区的商品出口贸易中美元计价的比例在78%,进口贸易中美元计价比例也达到75%。

  值得一提的是,表面上看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汇率安排上逐渐放弃了锚定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取多样化的汇率安排,但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东亚货币最主要的驻锚货币依旧是美元,美元在东南亚地区的货币篮子中仍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柬埔寨法定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柬埔寨国内金融高度美元化,银行体系内美元存款占比高达90%以上,因此柬埔寨在事实上实施的是强锚住美元的稳定化安排;老挝对外宣布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实施的是盯住美元的准爬行制度;菲律宾曾长期实施汇率自由浮动,但在新冠疫情期间,菲律宾央行也不得不采取干预外汇市场的措施,转向盯住美元的准爬行制度,以防止汇率的大幅贬值。

  日元在东南亚的推广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经济总量曾一度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在当时的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日元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日本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保护制度。不过,这期间日本也采取了一些便利日元国际使用的措施,例如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化,外商直接投资和非居民间接投资实行部分开放,发行日元计价的外债等,但资本项目大部分仍处于管制之下。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日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日本政府放松了金融业管制,国内金融市场开启了自由化改革,这都为日元国际化奠定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一系列日元国际化措施的出台,日元国际化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日本经济占到全球经济的16.4%,占到美国经济的近60%。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以支持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80年日本对外汇法进行修订,新的外汇法允许政府对国际收支和外汇管理实施“最低限度的必要管制”。在金融和资本市场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同时,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欧洲日元市场的发展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在这一背景下,日元国际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George S.Tavlas和Yuzuru Ozeki(1991)统计,1989年日本出口贸易中以本币结算的比重为34.7%,其中东南亚国家的占比为43.5%;进口贸易中本币结算的比例为14.1%,其中东南亚国家为19.5%。日元更是超过英镑,以8%的份额成为仅次于美元、马克的第三大国际储备货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元国际化进程受阻,日本政府调整了日元的国际化策略,开始以亚洲化代替国际化,试图通过先实现日元的亚洲化再谋求日元的国际化。1999年4月,日本政府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报告认为,日元国际化最现实的做法是首先在亚洲推广日元的使用,亚洲地区积极使用日元将推动日元国际地位的提高。为此,日本一方面积极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并希望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借机提升日元的地位,另一方面则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金融合作,例如商签双边货币互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等。

  尽管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大力推行日元区域化,但日元区域化的发展并不顺利。Junko Shimizu,Jae Young Lee和Jinho Choi(2019)统计发现,日本对亚洲的出口进入2000年之后一段时间,日元计价的比例曾超过美元,但从2010年后出现下降,至2015年从49.2%下降到43.2%;从进口来看,日元计价的比例从2000年开始一直不到30%。因此,可以想象,东南亚国家区域内使用日元计价结算的比例会更低。

  东南亚国家推动本币使用的努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开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本币的使用。

  一是积极推动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为缓解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程度,克服东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体积极促进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联合发起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发展本地区以本币计价的债券市场。2003年3月,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决定在该项倡议下分别设立六个工作组,从不同的方面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2008年5月,第11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审议通过了亚洲债券市场倡议新路线图,将原来的六个工作组整合为四个新的工作组。2012年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合当前形势进一步审议并修改了新路线图。此后,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分别在2016年、2019年、2023年分别推出更新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中期路线图,持续推动地区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是通过区域金融合作降低美元的依赖,推动本币的使用。

  2000年5月,10+3财长会议通过《清迈倡议》,建立区域性双边货币互换网络。2010年清迈倡议多边机制正式启动,成立了采取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安排,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化。不过,清迈倡议及多边化一直建立在美元出资的基础上。2021年3月,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特别修订稿正式生效。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中增加本币出资条款,即在美元计价贷款以外,成员可基于自愿和需求驱动原则,提供本币计价贷款。

  三是积极推动本币结算。

  2016年开始,东盟国家开始探索本币结算。2015年8月,泰国央行和马来西亚央行签署备忘录,宣布建立合作框架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本币结算。2016年3月,两国签署双边本币结算框架协议。2016年12月,印度尼西亚也宣布加入两国的本币结算框架,2017年12月,印度尼西亚央行分别与泰国央行和马来西亚央行签署双边本币结算框架协议。2019年4月,菲律宾央行与以上三国央行分别签署本币结算框架,东盟的双边本币结算框架扩展到四国。在此基础上,2019年,东盟资本账户自由化工作委员会(WC-CAL)制定《东盟本币结算框架指南》,其目的是基于已有的本币结算框架扩展至所有东盟国家。

  除了本币结算框架协议外,2022年11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央行签署关于区域支付互联互通合作的备忘录,以进一步强化和促进各国在支付体系上的合作,此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东盟五国的本币贸易结算。2023年3月,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出,通过本币交易机制来减少金融交易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依赖,转向以当地货币结算。会议期待建立东盟本币交易工作组以进一步促进地区本币交易,欢迎进一步促进东盟本币交易框架倡议与跨境支付倡议(如区域支付互联互通)的联系。2023年5月,第42届东盟峰会发表《东盟领导人关于促进区域支付互联互通和本币交易的联合声明》,东盟领导人鼓励使用本币进行跨境交易,并支持成立一个工作组来探索发展东盟本地货币交易框架。

  总结与启示

  亚洲在美国的美元网络中居于重要位置,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极力维护美元在亚洲的国际货币地位。与此同时,亚洲经济体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也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Michael Dooley等学者认为,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亚洲经济体通过汇率低估、资本管制、储备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这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产生。也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地位并没有降低,反而形成麦金农所称的“东亚美元本位制”。不过,过分依赖美元也给东南亚国家带来负面冲击。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这一区域所存在的严重货币错配问题和期限错配问题,也开始推动亚洲国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以降低美元的依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制裁措施,尤其是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行为,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进一步推动了包括东南亚在内世界各国的“去美元化”进程。

  日本的国际化以及区域化事后来看并不成功。根据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的一篇工作论文,2019年日本出口贸易中本币的使用比例为37.2%,这与2000年水平基本相当,而美元的使用接近50%。进口贸易中本币的使用比例则更低,美元比例更高。日元国际化成效不大可能来自几个原因:一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陷入衰退,降低了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二是健全的金融市场是本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日本的金融改革战略内外分断严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开发迟缓,迟迟未能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严重阻碍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三是日本虽然通过与东亚国家的双边合作以及亚洲多边货币合作推动日元的区域化,但不可避免与美元既有地位产生直接冲突,在美元占优的情况,日元要想突破美元成为亚洲的主导国际货币面临较大的困难。此外,在东南亚国家大力推动本币使用的背景下,无疑对日元的区域化形成新的阻碍。

  美元、日元在东南亚的使用历程,以及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本币使用的现实实践,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经济格局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演进的基础,从历史上看,美元超过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其背后的决定性力量是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在东南亚国家的广泛使用,离不开美国强大经济实力基础上与东南亚国家所保持的紧密经贸联系。其二,构建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减少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障碍,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其三,扩大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国际使用。顺应当前各国大力促进本币使用的趋势,建立并完善与东南亚各国的双边本币结算、双边货币互换、双边货币直接交易等机制,通过共同促进双边本币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东南亚使用的广度和深度。